网站地图

厦门水泥

当前位置: 主页 > 厦门资讯 >

如何破解“小胖墩”难题

时间:2021-12-26 10:2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我国儿童肥胖问题不容忽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率达到10%。教育部日前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但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中国肥胖大会上,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主任米杰表示,如今,中国肥胖儿童青少年数和营养不良、低体重的人数首次发生倒置,“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超重肥胖儿童可能达到5000万人。”

如何破解“小胖墩”难题

肥胖是“不易被看到”的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观察到,来医院求诊的家长,往往都是孩子已经肉眼可见地“胖”了,甚至马上面临糖尿病、高血压风险时才会着急。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世纪末就明确宣布,“肥胖已日益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全球性疾病”,但在现实中,人们却容易忽略肥胖也是种疾病。

  “事实上,儿童肥胖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器官功能、身体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还会增加儿童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的风险及成人期肥胖和慢性病的风险。”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表示,除了危及身体健康,相关研究还发现,超重和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

  为什么家长难以及时关注到孩子的肥胖问题?陈伟表示,这和我国的喂养观念有关。传统上,“大胖小子”是对父母、祖辈喂养的肯定和表扬,意味着孩子营养好、长得壮。陈伟介绍,除了基因遗传外,父母生活习惯的“遗传”对孩子肥胖的影响更大。“现在往往是父母点外卖,孩子也习惯吃外卖。父母吃得高油高盐,孩子的口味也变‘重’。”观察现实,不少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的确更容易拥有“大码”父母,这也容易带来父母对孩子超重肥胖问题的“习以为常”。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由于自我防控和预约制度,近两年来儿童门诊总量下降明显,到目前还未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但是儿童内分泌科是唯一呈现门诊量爆发增长的,这一门诊正是儿童青少年治疗超重肥胖的主要去处之一。“疫情下,居家生活的增多,户外运动的减少,使得‘小胖墩’也快速增多了。”米杰说。

  从数据上看,超重肥胖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但在现实生活中,观察身边的街头巷尾和小区商场,“胖孩子”似乎不多。是什么导致了儿童肥胖在人们视野中的“隐形”?

  “一方面,超重肥胖儿童更喜欢‘宅’着,在户外出现的可能性低。另一方面,由于害怕别人评价自己体形等原因,超重肥胖儿童更容易内向、自卑,在班级中的存在感不高。”马军表示,这两方面都可能是人们对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感知不强烈的原因,“这也提示我们需要提高对超重肥胖儿童的关注,不仅要提高他们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0—6岁是预防肥胖关键期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近日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上,特别要注意的是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问题。“0—6岁是一个人终身生活习惯的塑形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形成好的饮食习惯,高油高盐,他一生都有可能这样吃。”陈伟解释道,此外,0—3岁是人体脂肪细胞扩增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过度喂养导致孩子肥胖,造成脂肪细胞数量的大幅增加,一辈子都会容易肥胖。”

  早在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要把“终止5岁以下儿童肥胖”作为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工作的重要目标。米杰表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超重肥胖的高水平阶段,对照世卫组织终止5岁以下儿童肥胖的倡议,她认为,不少防控举措已经稍显迟滞。

  马军认为,目前,谈及儿童超重和肥胖防控,家庭和父母的作用往往居于学校和社会之后。把握孩子0—6岁的肥胖关键期,尤其要发挥好家庭和家长的作用。“首先,父母肥胖是儿童肥胖的预警;其次,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会带来肥胖,而父母的饮食方式对孩子影响巨大。”马军表示,对学龄前儿童而言,家庭是影响他们肥胖的重要因素。米杰也认为,即便是对肥胖青少年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也“必须在生活方式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否则减重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