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厦门水泥

当前位置: 主页 > 建材新闻 >

关切一下!数字化赋能茶产业转型升级

时间:2022-08-28 09:0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近年来,数字化已经运用到茶业的种植、采摘乃至加工等环节,不仅能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发生,还在提升茶叶质量、茶叶生产效率乃至有效缓解用工荒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全国多地的龙头茶企也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茶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大脑”助力茶产业高效增值

  每年清明前后是春茶采摘上市的关键时期。浙江武义县更香有机茶种植基地1120亩的茶园里,一垄垄茶树青葱翠绿。除了采茶工,茶园中的摄像头和气象数据采集设备尤其引人注目。

  “茶园里的5G高清全景摄像头就设置于移动基站上,就像是茶园里的‘眼睛’,方圆500米内都是它的管辖范围,24小时不间断地观察和记录茶叶的生长情况,是否有虫害等情况一目了然。”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国庆表示,除了5G摄像头,在这个智慧茶园里还有着不少高科技。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风速传感器、降水量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视频监控、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土壤pH值传感器等不断自动采集茶园多源环境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实时回传到智慧茶园系统,为实现平台功能提供数据基础。“茶农以往最担心‘倒春寒’,以前一旦出现‘倒春寒’天气,往往会给春季茶园新生茶芽带来‘毁灭性’的影响。”金国庆说,现在安装了茶园智慧管理系统后,通过茶园气象监测站收集茶园气候数据,能够有效应对茶芽被冻坏的问题,减少损失。目前,武义县已建成3个智慧茶园基地。

  像这样的运用智慧大脑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在江苏常州市金坛区茅山旅游度假区,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茅山茶海”,综合利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与无线通信、传感监控、智能控制及智能移动App应用相结合,利用远程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实时采集与记录茶园土壤温湿度、酸碱度、日照时间长度等参数,为茶园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有效降低茶园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实现丰产、优质、高效、绿色的茶叶生产目标。

  工信部日前公示的2021年物联网示范项目中,八马茶业“现代智慧农业茶园”入围“融合应用创新类”项目。据了解,八马茶业现代智慧农业茶园依托于八马茶业生态科技示范场建设而成。得益于大数据、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的加持,智慧茶园实现了对园区内气象环境、土壤墒情、病虫害等情况的实时监控,为茶园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智慧化”管理。该项目在技术发展和融合应用中取得的创新性突破,对行业有很强的带动示范作用。

“数字制茶”让茶业向标准化迈进

  标准化一直制约着茶行业发展的步伐,如何能做到茶叶品质稳定统一,一直是行业难点,数字化制茶一定程度上让茶叶生产向标准化迈进的步伐加快。

  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数字化茶厂内,从鲜叶摊青、杀青到自动烘干,生产线完成了从靠人工控制向自动控制转变,茶叶加工全程实现智能化、连续化、标准化、规模化和清洁化。

  “我们在烘干、揉捻各工序的制茶设备中加装5G通信模块,对电机转速、通风风量、风速、温度、湿度、振动时间、揉捻圈数、转速和时间等设备工艺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5G网络上传至总控云平台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能更好地指导茶叶加工。”该公司数字化管理负责人金丰迅介绍说。同时,总控平台还可以提前设置好各台设备参数发起启动或终止指令,实时记录各项工艺参数,保证工序之间通过敏锐的感应器,实现工艺上无缝衔接,使茶叶生产迈向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

  数字化生产线设计日生产能力为加工3万公斤鲜叶,完全能够满足公司生产的需求,生产线用工从原来一天三班,每班25人降至每天4—5人。“以前我们是有四条生产线,由四组机器组成,基本是单机作业,加工1.5万公斤鲜叶需要50来个人24小时工作。现在不一样了,数字化生产线只需要5个人,一天加工2万公斤鲜叶还十分轻松。”金国庆一边展示生产出来的干茶,一边笑着说道。据了解,目前武义县已建成4家数字茶厂。

  电动滚筒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走进广东潮州市天池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一台台机械设备正在运转,专业制茶师站在一旁操作着机器。“这里是初制厂,其中摇青机就有100台,1台机器1天可以摇20斤茶,最多可实现2000斤茶叶同时进行摇青。”该企业负责人柯泽龙介绍,用机器代替手工摇青,在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确保摇青的力度均匀可控,进一步保证茶叶品质的稳定。

阅读推荐